首页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下章
(三百九十七)农业部长孙中山
 在两宫下葬完毕后,中外各种报刊媒体都进行了广泛报导,而李鸿章随后又以“华夏共和国执政”的国家元首‮份身‬向全国发布通告,说明“天下万民,无论汉,皆炎黄之裔,当不分尊卑,亲如一家”这样一来,果然收效甚显,孙纲最为担心的族旗兵暴的事,并没有发生。

 这样一来,对他以后改革军制,重整全国的陆军的行动,就少了许多的阻碍。

 在“华夏共和国”成立后,各国使节纷纷前来道贺,并递国书,表示承认“华夏共和国”‮府政‬为中国唯一的合法‮府政‬“华夏共和国”从此取代了清朝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,也得到了世界其它国家的承认。

 对于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,国内有很多人都希望借此机会不与承认,或者同列强修订条约,但是李鸿章和他们政务院“八大参政”商议后,大家都认为“国家甫定,国力未充,若此时贸然废约启衅,徒增祸,与事无补”“莫若忍辱含愤,奋起直追,以期富国强兵,十年之后,抬头相见,再图收我利权”李鸿章考虑再三之后,决定还是先承认清朝和列强签订的各项不平等条约“以与友邦敦睦为基础,求与泰西各国相安无事,为国家求得养息之机”

 李鸿章做出这个决定,内心其实也是很痛苦的,他也知道,这样做会挫伤很多人的爱国之心,但他又不能不这么做。

 毕竟,国家之间的地位,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。

 以中国目前的实力,尚不足以与列强抗衡,无论民气如何高涨,民心如何思奋,有些事情。不是光有民心民气就能解决的。

 在“两宫国葬”之后不久,产生的“稳定效应”就慢慢显示出来了。

 在“己亥之”刚刚爆发的时候,清朝驻蒙古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库伦大臣一开始支持清王公亲贵“讨逆”(蒙古还有“蒙古八旗”),但在“讨逆军”迅速失败地情况下开始犹豫观望起来,在俄军大举入侵东北之后,蒙古方面一度有倒向沙俄的倾向(俄国人在蒙古王公当中“活动”可不是一天两天了)。但由于中**队大胜俄军,蒙古方面马上就断了“亲俄”的念头,想加入新成立的“华夏共和国”又怕因为和从前和清太“亲密”的关系遭到“清算”现在,当“两宫国葬”的消息传到蒙古之后,蒙古方面终于放下心来,对外发表通电“拥护共和”表示“蒙古接受中国管辖,不管中国政体如何变更。蒙古都是中国领土”并宣布“蒙古八旗”军队“改旗换帜”听从中国‮府政‬地调遣。

 继蒙古之后。西藏地方‮府政‬也宣布“西藏为中国之一部分,虽中国中枢更迭,国体有变,西藏为中国之土不变”并和蒙古地方‮府政‬一道,派员到北京“共商国是”中国由此避免了一场民族分裂的危机。

 但这也让孙纲明白了,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,中国就不可能保住现有的国土。更别说有一个和平‮定安‬的发展环境了。

 日本人说地那个“强兵”是富国之本。以“强兵”为先。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地。

 “华夏共和国”‮央中‬‮府政‬成立之初。因为“己亥之”地关系。原先地前清官员大多星散。新地国家机构成立之后。只有少数官员回来“报到”在这种情况下。李鸿章和“八大参政”商议后。决定从各省调集“能员干吏”充实‮央中‬‮府政‬。孙纲地军务部也不例外。除了少数几位原先兵部地官员。其它地人都是从四洋海军和其它各省军事部门调地。这样一来。好处是孙纲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其它各省地军备情况。坏处是这些人各地都有。相互熟悉并掌握自己地工作还得需要一段时间。

 而孙纲最先做地一件事。就是把北洋军情处升级为全**情总处。隶属于军务部。将这个情报机构地职权范围扩大。并将北洋军情处地总部从旅顺迁到了北京。

 当然了。因为他以后得在北京安家了。所以顺便也把家都搬了过来。

 由于国家刚刚步入正轨。需要很多各方面地人才。因此自己手下地这些能人。现在都有了用武之地。

 孙纲把孙文调进了京城。本来想向李鸿章举荐他。让他担任铁路部地部长。由他负责全国地铁路事务。让孙纲想不到地是。孙文居然不想再干铁路了。而是想振兴中国地农业!

 孙文的回答可是让孙纲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头脑。

 国父中山先生居然对农业感兴趣,确实是让孙纲想象不到。

 更让孙纲想象不到的,是李鸿章居然给了他“答案”

 因为,李鸿章拿出来了孙文当初写给他的信,孙纲看后才明白了过来。

 “夫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,不足食胡以养民?不养民胡以立国?是在先养而后教,此农政之兴尤为今之急务也。且农为我中国自古之大政,故天子有亲耕之典以劝万民,今振兴农务,亦不过广我故规,参行新法而已。民习于所知,虽有更革,必无倾骇,成效一见,争相乐从,虽举国遍行,为力尚易,为时亦速也。且令天下之人皆知新法之益,如此则踵行他政,必无挠格之虞,其益固不止一端也。”

 “窃以我国家自行西法以来,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,派往外洋肄业学生亦未闻有入农政学堂者,而所聘西儒亦未见有一农学之师,此亦筹富强之一憾事也。文游学之余,兼涉树艺,泰西农学之书间尝观览,于考地质、察物理之法略有所知。每与乡间老农谈论耕植,尝教之选种之理、粪溉之法,多有成效。

 “文乡居香山之东,负山濒海,地多砂碛,土质硗劣,不宜于耕;故乡之人多游贾于四方,通商之后颇称富饶。近年以美洲逐客,檀岛工,各口茶商又多亏折,乡间景况大逊前时,觅食农民尤为不易。文思所以广其农利,去禾而树桑,其法先设农师学堂一所,选好学博物之士课之,三年有成,然后派往各省分设学堂,以课农家聪颖子弟。又每省设立农艺博览会一所,与学堂相表里,广集各方之物产,时与老农互相考证。此办法之纲领也,至其详细节目,当另著他编,条分缕晰,可以坐言而起行,所谓非徒托空言者此也。

 “文之先人躬耕数代,文于树艺收牧畜诸端,耳濡目染,悉奥义;泰西理法亦颇有心得。至各国土地之所宜,种类之佳劣,非遍历其境,未易周知。文今年拟有法国之行,从游其国之蚕学名家,考究蚕桑新法,医治蚕病,并拟顺道往游环球各邦,观其农事。如中堂有意以兴农政,则文于回华后可再行游历内地、‮疆新‬、关外等处,察看情形,何处宜耕,何处宜牧,何处宜蚕,详明利益,尽仿西法,招民开垦,集商举办,此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。所谓躬行实践,必求泽之沾沛乎民人者此也,惟深望于我中堂有以玉成其志而已。”

 孙纲仔细地看完信,这才知道,孙中山当年上书李鸿章,信里讲的好多居然是关于农业的问题地。

 从信里的内容来看,孙文对农业应该是非常熟悉的。

 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口大国,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,所以农业问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重中之重。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在台上,都不可能忽视农业问题。

 即使是在后世“三农”问题,仍然是国家领导人施政的重点。

 “想不到吧?”李鸿章看着孙文,呵呵笑道“我老头子还记得你。”

 “晚辈当年行事有诸多孟之处,然此心此志,未尝稍变。”孙文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李鸿章说道,

 “现在可以让你畅行其志了。”李鸿章看着孙文,眼中闪过一丝慈和的光芒“这农业部长,就由你来担任好了。”

 孙文的眼睛似乎有些润,想说什么,却没有说出来。

 李鸿章看着他激动地样子,笑着拍了拍他地肩膀,对孙纲说道“他既然要担任农业部长,这铁路也是国家要务,你看谁来管好呢?”

 孙纲一下子想起来了詹天佑,立刻向李鸿章提了出来,孙文也向李鸿章举荐詹天佑,并向李鸿章介绍了一下詹天佑的情况,讲述了他修建东省铁路地功绩,李鸿章听了十分高兴,于是,铁路部长由詹天佑来担任的事,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
 孙纲和爱马说了孙文担任农业部长和詹天佑担任铁路部长的事,她听了也很高兴,同时告诉他,商业部长一职由盛宣怀担任了,盛宣怀在‮海上‬给她发来了电报,说想成立全国的商业总会,并征询她的意见。  m.EJuXs.Com
上章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下章